2023京杭大運河尋梭之旅今日揚帆啟航 時間:2023-07-27 作者: 瀏覽次數:次
傳承運河文脈 非遺助力共富
2023京杭大運河尋梭之旅今日揚帆啟航
乘著手藝之舟,沿著共富之河,由南及北,溯流而上
(2023年7月31日 新聞通稿)
河流山川,縱橫交錯;鄉村城市,生生不息,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肌理和接續不斷的文脈傳承。古老的文明誕生于山水之間,傳統的技藝源于人們的智慧創造,我們將那些人民群眾口傳心授、共創共享的活態文化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既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彰顯人民智慧和藝術價值的重要載體。
而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散落于山川鄉村之間,隱藏于市井巷陌之中。如何讓這些歷史遺產重回大眾視野,從無用之用到無用之美,這就是為何我們要開啟尋梭之旅的緣由了。在二十年的尋梭之旅中,我們從城市逆流鄉村,再以鄉村聯動城市,橫跨東西,縱貫南北,以梭為支點來撬動沉睡的傳統技藝,使之在地化創新和差異化重組,從而推動傳統手藝的再生和城鄉共興。
從尋梭到傳梭,從助力脫貧到鄉村振興
二十年滄海桑田,在習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中國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子變美了,村民變富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而這些變化也從我們二十年的尋梭之旅中得到了充分印證與體現。從最初“織女”鄭芬蘭的一人一梭,到后來一個志愿團隊的尋梭之旅;從叩問鄉村尋梭不得到村民主動捐梭找梭,從藏梭寥寥到傳梭博物館落地,一路走來,我們見證了手藝的再興,非遺的創新以及更多年輕血液的回流,更多村民自信地走出大山……
從尋梭到傳梭,從探索到傳承,這不僅是一種角色的變化,更是一種使命的轉變。曾經,我們走入鄉村,以傳統手工藝來構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產業鏈,實現精準扶貧;而如今,我們以傳梭博物館為主陣地,以“傳梭+”的連接共生理念,推動傳統手藝的再生和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手藝在地化的本質就是重塑手藝的活力,適應市場需求,除了讓年輕人回歸,更要讓每一位村民適得其所。
從山川到運河,從民族共榮到共同富裕
在山水之間,傾聽大地的脈動。在二十年的尋梭之旅中,我們多次進入中國腹地和少數民族地區,以尋梭為名,挖掘梭子的故事和手藝的歷史,并通過新銳的設計力量和時代理念來與手工藝對話,與手藝人交流,幫助他們從手藝在地活化的角度對非遺技藝進行保護性傳承。而多次頻繁的交流也極大促進了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交流,城市與鄉村有了聯動,城鎮生活與鄉村生活便有了更多交集。
在運河之畔,閱見流動的生息。此次尋梭之旅,我們將范圍放在了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大運河及沿岸城鄉集鎮。作為貫通南北、哺育生民的千年文脈,大運河文化的賡續燦爛源于運河的流動不息,更源于運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南北交融的文化傳統、生存智慧與藝術創造。紡梭源于紡織文化,作為自古紡織業高度發達的運河流域,此次的尋梭之旅更像是一次尋根之旅。
此次2023京杭大運河“尋梭之旅”尋訪活動,我們將從杭州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溯流而上,途經桐鄉、蘇州、揚州、曲阜、聊城、滄州、高陽、天津,再到終點北京通州。一路上,我們將深入了解運河沿岸的紡織工藝現狀,深度挖掘各地區的特色文化,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以動態的形式傳承下去,讓傳統手工藝更好地融合于當代生活之中。
傳承運河文脈,非遺助力共富。大運河沿線不僅有著中國最為豐富生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非遺之河;更是一條連接傳統與當下,不斷煥發勃勃生機的共富之河。通過此次尋梭之旅,我們將積極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與大運河沿線城市的交流與合作,探索“絲織類”非遺產業發展集群打造,共同推進大運河沿線非遺創新轉化,惠及百姓、助力共富。
悠悠運河,生生不息。今天,我們在京杭大運河畔,共同舉辦“2023京杭大運河’尋梭之旅’尋訪活動”出征儀式,這是個良好的開端,是尋梭之旅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尋梭旅途中,我們通過對大運河非遺當代價值的挖掘和表達,我們將收獲更多的尋梭之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