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標準化+”助力山區26縣謀共富 |《畬繡》“浙紡標”團體標準項目啟動會在景寧順利召開 時間:2022-07-19 作者: 瀏覽次數:次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畬繡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根據《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及《浙紡學聯發[2022]6號關于發布2022年第二批ZFB團體標準制定計劃的通知》要求,2022年7月18日,浙紡標《畬繡》團體標準項目啟動會在景寧順利召開。
景寧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馬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陳培春、副局長雷振華,縣人社局副局長梅敏,縣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項莉芳等縣相關部門領導出席會議,浙江理工大學雜志社社長、省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啟正,浙江省輕工業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副院長樓才英、科技發展部主任葉翔宇,特邀專家浙江理工大學祝成炎教授、夏帆教授,浙江省文化館民間藝術研究中心余知音研究館員,景寧畬族自治縣刺繡協會潘麗娟會長等出席啟動會。會議由浙江省輕工業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高工劉芙蓉主持。
馬盈部長介紹了景寧畬族自治縣的基本情況,以及山區26縣畬鄉非遺共富已經取得的成果,并表示縣委縣政府將繼續完善支撐體系,做好協調指導,充分發揮畬族智庫作用,推動畬繡技藝的應用型發展。陳培春局長向與會專家心系畬繡發展,組團考察畬族文化表示感謝,并分享了調研杭州傳統文化產業的所見所想,希望專家團隊能夠集思廣益,推動畬繡創新發展。
馬盈
樓才英表示浙江省十五次黨代會提出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打造文博強省。ZFB團體標準將針對浙江省紡織產業存在的短板,立足滿足紡織行業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綠色化、舒適化的發展趨勢以及上下游產業鏈協調,紡織非遺和工藝美術品等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大力支持浙江省內紡織相關企事業單位將先進技術和產品轉化成團體標淮。
李啟正介紹了浙江理工大學在畬繡方面開展的研究與創新保護工作,以及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的基本情況。希望能夠做好學會的服務性平臺,推動非遺和標準的結合,探索以畬繡技藝為致富點的共富之路。
樓才英
李啟正
潘麗娟介紹了景寧畬族自治縣刺繡協會已開展的工作。協會以“織五彩畬鄉,繡美好生活”為主題,開展“百名繡娘”培養計劃,培訓傳承畬繡傳統技藝,推動織繡文創產品研發。希望能夠集聚專家學者的專業與智慧,深入挖掘畬繡的特色與技藝,以標準來帶動畬繡的傳承發展。
潘麗娟
葉翔宇介紹了ZFB團體標準中“標準化+紡織非遺”板塊的基本框架。與會專家圍繞《畬繡》ZFB 團體標準展開了深入交流,希望找準畬繡的特色和問題所在,找準畬繡的定義,突出畬繡的原材料、繡種、紋樣、工藝流程和產品質量等,講好畬繡故事,規范畬繡的傳承與發展。
啟動會期間,與會專家一同走訪調研了景寧畬族自治縣金美畬族服飾設計有限公司、景寧畬族自治縣刺繡協會和中國畬族博物館。
記者:馬靜
審核:李啟正
相關介紹
中國畬族博物館展館建筑以傳統的畬族民居為主調,融入現代畬族建筑元素,土墻青瓦,古樸典雅而清秀。展廳面積600平方米,展示了畬族的歷史文化、風俗信仰、生產生活、環境聚居、飲食服飾及歌舞等。博物館由陳展廳、臨展廳和辦公區三部分組成,以緊貼畬族的發展變遷為主線,通過大量的文物、實物和圖片,利用現代的高科技表現手法向人們講述畬族的發展史和畬族文化。
景寧畬族自治縣刺繡協會成立于2017年2月,是掛靠在縣婦聯的一個公益性群眾組織。畬繡協會會員從原來的50余人,發展到目前的會員200人。協會旨在通過挖掘和推廣畬族刺繡文化,培訓傳承畬繡傳統技藝,帶動升級織繡產品研發制作,填補景寧畬族文創行業中的空白。讓畬族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再造,再生”。
景寧畬族自治縣金美畬族服飾設計有限公司前身是金美畬族服飾設計工作室,成立于1997年。公司位于景寧畬族自治縣鶴溪鎮紅星街道惠明路149號,現營業面積1000余平方,現共有從業人員65人。公司一直從事畬族服飾的設計和加工,在繼承傳統畬族服飾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創新和改革,制作技藝得到不斷提高。每年設計、生產加工各類演出服裝、校服、導游服、機關干部工作服等10000多套,去年公司營業收入600萬元。產品還遠銷到北京、廣東、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受到廣大顧客的青睞。
“浙紡標”以標準系列為載體,積極踐行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創新的“標準化+行動”,促進和提升浙江非遺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講好浙江非遺新故事,通過標準化的手段,將非遺與市場相連接,讓非遺產品從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目前,學會首次發布非遺《濮綢》浙紡標團體標準,明確了濮綢的歷史文化特征及意義,明確了產地、原料及工藝步驟,將非遺產品的工藝特色、工藝要求以書面形式固化,有利于濮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和產業化,擦亮百年濮綢“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