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副理事長陳運能:在我眼里,纖維紡織品就是“藝術品” 時間:2021-10-11 作者: 瀏覽次數:次
陳運能,男,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黨委委員、副院長,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優秀教師,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寧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所、江南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研究生導師,浙江省高校訪問(進修)學者導師,國家和省市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中科院寧波所、東華大學、江南大學等博士碩士論文評閱人、博士后流動站評審組長等。曾多年擔任上市公司獨董和科技顧問,省精品課程負責人。多年從事紡織材料及其新產品研究與開發教學科研工作。曾獲得教育部和省市優秀教材獎、實驗室建設、課程建設、科技項目等獎勵10多項,已發表論文60多篇,出版著作5部。學校主持參與中國(寧波)國際服裝節10余屆、中國紡織機器人及紡織服裝智能化論壇5屆等科技時尚活動論壇等。幫助針紡織企業幾十家,包括上市公司4家。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推動地方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在我的眼里,每一塊纖維材料紡織品都是藝術品,它們要柔有柔,要美有美,要強有強,有顏色,很細膩,它們有其他金屬建筑材料無法比擬的性能。”談起自己涉足的行業時,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陳運能教授如是說道。
棉、毛、絲、麻……其中麻有苧麻、黃麻、蓖麻等,這些在浙江中部再尋常不過的植物,卻是他結緣“紡織”的開端。陳運能出生在義烏的一個小村落,織草席是家鄉常見的副業,麻做的經線作為草席的重要原料之一,他從小跟著父母一起去地里干活,割麻,捆麻,回家后,用手區分開麻的韌皮和桿莖,然后經過刮青、曬干等一系列程序,制好原麻,最后把麻拉到集市上去賣,換取一些生活用品。村里房前屋后及后山邊長滿了許多苧麻,母親總與它們打“交道”,經過處理浸濕后用它來納鞋底,靠著天然的辨別以及學習能力,他對生活中接觸的麻類有充分的了解。上了初中后,學校把養蠶作為班級勞動教育的一部分,知道了蓖麻可以產出蓖麻油,還可以用來養蓖麻蠶,自己回家也嘗試著用桑葉養蠶,看到蠶慢慢長大,吐絲成繭。這樣養了好幾年,蠶和蠶繭都慢慢增加,他也了解了養蠶作繭的整個過程。改革開放后,棉花種殖成為了一些農家的副業之一,父母親會在田邊地角種些棉花。他要常常去采摘棉花,白棉或者沒開的黃棉、灰棉,將籽棉拿去小型軋花機軋花制成皮棉家用或者拿去賣……從孩童到少年,從原料到成品,陳運能見證了紡織原材料的奇跡蛻變,這也為他之后的紡織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正如他所言,這似乎是蕓蕓眾生中命中注定,與紡織有著不可言說的緣分。
陳運能與紡織的故事仍在續寫。1981年,陳運能考上西北紡織工學院;1985年,他又應屆考上了西北紡織工學院碩士研究生,師從姚穆院士;1988年初,陳運能畢業分配到無錫輕工大學(現江南大學),成為該校紡織服裝學院文革后首位從外引進的研究生專業教師。后來他又師從東華大學王善元教授攻讀紡織博士研究生,后又在浙江大學做訪問學者……陳博士五十年的生活工作經歷,幾乎每一步都與紡織緊密相關。
如果說,陳副校長與紡織業的初遇是因為緣分,那么真正使他至今仍堅持紡織服裝專業,鉆研紡織與紡織材料技術的動力是熱愛。在陳博士的眼里,每一件紡織品都是精細的科技藝術品,不同的纖維材料結構創造了不同質感的布料材質,加之其他領域的技術融合,這讓紡織品的時尚科技色彩日益豐富。古往今來,紡織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紡織品要符合人民的期待,要把學者所學、所研、所從事的轉化為為人民大眾服務,為國家民族富強服務的成果。”提到紡織,你可以在陳運能身上看到無限的熱忱。
關于紡織行業未來發展的一些問答
近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在企業調研時,陳運能教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浙江紡織業發展的猛進態勢,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浙江省紡織業發展的瓶頸與挑戰,對此,他也從未停止自己的思考,有他的一些見解。
問:浙江省是紡織大省,但為何不能稱之為紡織強省?您能簡單說說嗎?
答:與江蘇、廣東等紡織強省比較,浙江國有紡織企業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浙江省紡織企業的優勢是民營經濟,原來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而一些國有大型企業人才聚集,研發管理比較強。民營企業市場靈活,具有很好的效率獨立性,有一些企業在改革開放中積累了一定財富。受小富即安的心態影響,科技創新投入較少,雖在市場競爭中積累了一定的優勢,但同時也缺少明確的長遠目標,容易喪失未來的發展機會。多數經營管理者、從業者未經過大型現代企業或正規訓練培養,整體的技術水平、教育水平相對來講比較低。這導致浙江的部分企業在發展中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對先進技術創新的投入較少,相對忽視企業產品品質的提高等等。
問:浙江省應如何提升紡織服裝業的實力呢?請您從自身經歷出發,提1-2點建議。
答: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是幾句話能夠說清、說好。總的來說,浙江省的紡織業要發展,不僅僅是紡織廠和紡織企業的義務,它還需要各方面的協作,產學研用協調聯動。當然企業是發展提升的主體。浙江紡織業的發展需要拔高全省紡織水平,就需要引進和培養更優秀的紡織業人才,這些都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近幾年,一些企業家很有超前的眼光和意識,斥巨資購買國內外最先進的設備。然而,由于國內紡織生產成本比較高,也存在不少企業家將好的生產企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的情況。總體上,省內紡織業整體的提升是不足的。這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關行業共同努力,留住好的企業和企業家。
這幾十年里,我走訪了眾多紡織服裝企業,對企業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我看來,全省整體紡織水平的帶動關鍵在于企業,而企業要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才。紡織業需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重視科技創新人才,提高人才的待遇,留住并用好人才,這才能使浙江的紡織業發展得更好。關于人才的培養,我有兩點小小的建議。從社會的發展趨勢出發,當前紡織服裝專業對考生以及家長的吸引力不是特別大,若是能在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紡織手工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對紡織的情感與興趣,這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另一點建議,從紡織服裝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將紡織業上升到一定的文化高度,通過紡織文化的傳播,來提升紡織服裝在社會當中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們紡織服裝人應該承擔的一個責任。
問: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其他紡織類高校應如何為浙江省紡織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您能否根植自身的教育經歷,給出些許建議?
答:浙江省紡織類高校為紡織行業培養了眾多高質量紡織人才。提高浙江省紡織業水平,是我們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從我的教育理念出發,學生要真正地能做事,深入生產第一線,生產研發各種紡織新產品。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將企業生產第一線技術融入課堂,將企業中最新最前沿的紡織技術和紡織工程運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學校也鼓勵畢業生們畢業到生產第一線去。
當然,紡織類高校還要開展科研服務,結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研發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真正地做到為企業服務。
另一方面,憑借高校信息人才資源密集的優勢,把新觀點、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通過培訓服務、科技服務、人才服務等方面宣傳,把先進的理念傳遞給企業,幫助企業提升企業水平。
關于辦學定位上的思考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下文簡稱為“學校”)是一所已經成立40多年以紡織服裝業為特色的高職院校,屬于浙江省高水平高職院校、浙江省國際化特色高校,處于國內140多所輕工紡織服裝類高職院校的前列。
陳運能作為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副校長,對于學校的辦學定位、特色也有比較獨到的見解。目前他分管著學校的有兩大發展戰略。
一是校企(校地)合作戰略。學校與行業和地方的許多龍頭企業都有非常好的合作關系,比方說雅戈爾集團、太平鳥集團、博洋集團、百隆東方、申洲國際等等,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共同打造研發平臺、產教融合等校企合作理念。陳運能堅定地說,校企合作戰略,可以讓學生擁有實踐經驗,提升學習工作能力,對學生和企業的益處極大。
二是國際化戰略。學校是浙江省少數的國際化特色高校之一,很早就開展一系列的國際合作,比如與英方合作開辦中英時尚設計學院,與日方合作聯合培養服裝工藝設計人才,與韓方合作舉辦人物形象設計專業,以及與中東歐高校等開展人才培養的合作等等。目前學校已開設服裝設計與工藝、人物形象設計、服裝表演、紡織品設計、紡織檢驗與貿易、工業機器人、電子商務等36個專業,已建設起直播學院、中東歐絲路學院等多個特色二級學院,學生人數超一萬人,企業對學院畢業生的需求極高,供不應求。
在正確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學校同樣也為寧波市紡織服裝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寧波)國際服裝節,是國內最著名的幾個服裝節之一,在國內外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寧波國際服裝節已經成功舉辦了24屆,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也連續參與了24屆,學校每年10多場的時裝時尚發布會儼然已成為寧波國際服裝節和寧波時尚周的標志性活動。這是學生的試金地,也是寧波紡織服裝業的炫技場。
作為國內最早舉行中國紡織機器人大會論壇的高校,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走在了全國智能化紡織服裝、紡織機器人才培養的前端,學校作為唯一的浙江省高校和國內高職院校連續7年入圍全國機器人大賽總決賽,并獲得一等獎等,培養了突出人才,推進了紡織和服裝縫紉智能設備的發展。
2021年5月,由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等承辦的第五屆全國紡織機器人應用高峰論壇暨服裝產業智能化推進大會在浙江省寧波市智尚國際服裝產業園品牌發布中心舉辦,大會組織了國內外著名的專家以及企業家,共同探討紡織服裝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
“要發展浙江省紡織服裝業水平,就必須要提高科技實力,結合新技術,研發智能化紡織品,實現紡織服裝業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這些戰略舉措,為我們的學生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思索片刻,陳運能進一步說道:“紡織服裝業的投入會讓紡織業越來越煥發活力,相信在未來,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紡織人才,研發出更多先進技術!”
這些字字珠璣的建議和展望,傳遞了陳運能校長堅定的責任和擔當,對于浙江未來紡織時尚產業的發展,他的眼神里寫著兩個字,叫做“希望”。
記者:丁凱欣、趙文艷
審核:呂巧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