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重組產業“基因” 揮寫“世界布市”傳奇 時間:2016-10-17 作者: 瀏覽次數:次
“酒缸、醬缸、染缸”,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南翼的浙江紹興,自古以來就以“三缸”行走天下。其中,“染缸”就是指紹興的紡織產業。近年來,面對市場新挑戰,古城紹興化身創新熱土,以“砥礪前行”的姿態高奏發展進行曲,在改革傳統紡織產業的同時,深耕創新,繪制經濟發展藍圖。
世界紡織看中國,中國紡織在紹興。紹興自古就是著名的“紡織之鄉”,擁有“化纖布生產量、領帶生產量、襪子生產量、紡織品成交量”4個國內第一。
然而,和許多的傳統產業一樣,紡織業也存在著污染、銷路受限等“陣痛”。為了謀求傳統產業的新生機,紹興在“刮骨療傷”中上下求索。
伴隨著紡織產業鏈的初端——印染產業整治的展開,中國東部這個沿海名城,站在發展“迎風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產業“基因”重組,在轉型升級中續寫“世界布市”的傳奇。
“亮劍整治”集聚升級印染產業”
紹興深諳,重組紡織產業的“基因”,必須從源頭入手。因此,作為紡織產業鏈初端的印染產業就成了紹興紡織產業“轉型之路”的突破點。
從“一只陶鍋兩根棒,一乘土灶兩只缸”到處處點火、家家冒煙,從家庭作坊小染缸到數百家規模化、集團化企業,從幾萬米產量、幾家鄉鎮印染廠到200億米印染布年產量,紹興的印染業,是“母親產業”,也是“沉痛的民族工業”。
“印染讓紹興人富了起來,但也帶來了成長的煩惱,付出了生態的成本。”紹興市柯橋區印染行業協會輪值會長、盛鑫印染總經理傅見林表示,每印1米布就要消耗12.7公斤水,紹興每年生產156億米印染布就要用掉2億噸水,大約相當于20個西湖。
“紹興的印染產業,甚至包括紡織產業,雖然規模大,但存在低端鎖定、低價競爭的弊端。”在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婁東寅看來,在當前環保標準越來越嚴、升級步伐越來越快、百姓呼聲越來越大的形勢下,印染產業再按傳統模式已難以生存發展,加快整治提升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記者了解到,2015年,紹興市柯橋區的紡織品出口91.3億美元,同比下降7.3%,但各類紡織品出口數量并未下降,呈現“跌價不跌量”的情況。柯橋的困境也正體現了紹興紡織品檔次低、創新弱、品牌缺失、議價能力不強、利潤空間微薄的現實窘境。
今年上半年,紹興的印染業迎來了一場“浴火之旅”。在柯橋,64家印染企業,因安全隱患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現場管理混亂等根深蒂固的頑疾,在這場“亮劍”整治中予以停產整治,其余企業邊生產邊整治,一下子就削減了柯橋約30%的紡織業產能。
此外,為進一步推動印染產業轉型升級,紹興還以“愚公移山”的方式集聚升級印染產業,將印染企業集聚至新開辟的濱海工業區。
率先搬入濱海工業區的天宇印染有限公司就嘗到了這場搬遷的甜頭。該公司副總經理吳嘉弟告訴記者,2015年以來,因環保壓力的加大,周邊地區印染企業關停較多,而天宇印染因在搬入新廠時就在生產設備、環保等方面進行了大手筆投入,產品升級換代,優勢漸漸明顯起來,加工生產的針織羅馬布,加工費就比普通針織面料高出1倍以上。
“通過搬遷,我們高起點布局,光設備就投入了2億多元人民幣,引進的多為德國、韓國設備,從而實現了產品整體提檔。”吳嘉弟表示。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廠房,一個個嶄新的廠區,一輛輛運輸面料的貨車……驅車在濱海印染產業集聚區內,一幕幕火熱的場景展現在眼前。
“整頓既是陣痛,同時也是產業發展機遇。”紹興市柯橋區委書記徐國龍表示,倒下的是煙囪、拆除的是廢棄管道,淘汰的是落后產能、落后業態,換來的是青山綠水,以及產業項目發展的后勁。
“互聯網+”裂變“迎風口”新能量
在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時代,順勢而上,將一路高歌,反之則可能步履維艱。過去,依托紡織制造業集群優勢、面料市場優勢和政策優勢,坐落于紹興的中國輕紡城“獨領風騷”20多年。2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輕紡城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
“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也是國內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認為,紹興紡織行業要抓住機遇,加快融入“互聯網+”行動當中,推動互聯網與紡織服裝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引導紡織服裝企業運用互聯網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
站在歷史的新風口,紹興紡織產業積極擁抱互聯網。在2015年提出的推進中國輕紡城“三次創業”的構想中,“發展電子商務”赫然在列。
據悉,在“三次創業”中,中國輕紡城將制定實體市場和電子商務有機互動發展的專項規劃和扶持政策,加快推進“網上輕紡城”開放式改造,引進戰略投資方,推進“網上輕紡城”的高速發展,同時,還開展萬名電商培訓,培育壯大電商隊伍。
在互聯網巨大潛力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觸網”尋找業務發展的新動力。
對于“煒天針織”的項湯祥來說,“觸網”為他的事業帶來無限機遇與可能。2014年,項湯祥開始在互聯網平臺上經營坯布,第一年便收獲了1300多萬元人民幣的訂單銷售。
“從排斥到了解,再到融合。”項湯祥直言,“互聯網+紡織”,就像是談戀愛,度過了磨合期,就會走向甜蜜。
如果說,在實體市場賣布是雙腳走路,那么,“觸網”后的紡織市場就像長了“翅膀”,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直達世界各地。伴隨著貨款的即時到賬,流動資金周轉速度也得到提升。在紹興,互聯網與紡織業碰撞出的奇妙火花,漸成星火燎原之勢。
此外,記者了解到,由中國輕紡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等單位共同投資成立的紡織電子商務平臺——浙江中國輕紡城網絡有限公司,成功入選“中國紡織服裝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示范基地”。
據悉,自2012年6月在線交易功能上線以來,截至今年8月,該平臺已擁有紡織行業會員206萬人,建立商鋪62萬家,2015年實現網上交易額174.73億元人民幣。
紡織博覽會構筑“展旺紹興”新局面
作為一座“托在布上的城市”,紹興的紡織業在其悠久的歷史中熠熠生輝,而因其衍生的柯橋紡織博覽會,更是如錦上添花般的一抹絢爛色彩。
依托紹興龐大的紡織產業集群優勢,以及中國輕紡城市場集群的第一手信息,1999年以來,每一年,在紹興市柯橋區都會舉辦春、秋兩季的紡織博覽會。經過18年的積累與沉淀,該博覽會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面料企業推新品、拓市場的主要首選平臺,成為紹興乃至中國紡織業的響亮名片。
坐落于紹興的中國輕紡城國際會展中心,占地面積46194平方米,是一個集展覽、會議、商務、餐飲、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展覽中心。一走進去,目之所及,一片空曠。而不久之后,這里就將布滿一千多個展位,迎來盛大的秋季紡織博覽會。
“紡織博覽會的規模特別大,近幾年來發展很快。”該會展中心辦公室主任金燕旦告訴記者,2015年春、秋兩季紡織博覽會采購商分別達33239人、37061人,較上年增長9.5%、9.4%;實現成交額分別達52.58億元人民幣、75.57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9.3%、9.1%。
在集中精力辦好春季、秋季紡織博覽會的基礎上,紹興還圍繞“做精紡博會、做強產業展、做優消費展”,積極引進窗簾窗紗、紡機、印染設備等產業展,并以車博會、房博會、農產品博覽會和家居博覽會等消費類展會為基礎拓展特色品牌展會。
“今年九月剛剛結束三場會展,十月份會有兩場,十一月份也有三場。”在金燕旦看來,紡織產業催生了紡織博覽會的誕生,而紡織博覽會則牽動了會展經濟在紹興的蓬勃發展,形成了“展旺紹興”的新氣象。
“紹興的會展行業一年比一年好,就柯橋區而言,每年都能夠保持舉辦20個以上展會,相較其他同級別地區較為優秀。”金燕旦相信,在紡織博覽會的帶動之下,紹興的會展行業未來將是一片光明。
“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紹興這座歷史名城,站在歷史新風口,在不斷的自我審視中與時俱進,重組傳統紡織產業“基因”,同時,也讓創新變革之星火在這片古老富庶的土地上得以燎原,抒寫紹興的傳奇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