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理事長:溫州理工學院校長周文龍專訪 時間:2021-06-15 作者: 瀏覽次數:次
個人簡介:
周文龍,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綠色紡織技術專家、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浙江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曾任浙江理工大學人事處副處長、材紡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組織部部長、校黨委副書記等職;2021年4月起,擔任溫州理工學院院長。
周文龍長期從事天然彩棉等生態纖維及整理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浙江省科技廳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等項目20余項。曾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錄50余篇),著專著1部,參編教材/參考書2部,參編英文專業參考書2部,獲發明專利授權12項。
從溫州到杭州,剛下高鐵,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溫州理工學院院長周文龍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省科協大樓,準備前往紹興柯橋。這次他參加的是“科創之江百人會”成立大會暨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科學家企業家智庫圓桌會。2021年,對周文龍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科創之江百人會”是在浙江省科協、浙江省經信廳、浙江省社科聯、浙江省工商聯、浙報集團共同指導下,相關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發起,共同組建而成。“百人會”的成立是科技界、社科界、企業界、創投界、藝術界等多方知名人士跨界融合,是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大創舉,是浙江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智庫,必將有力促進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自2020年周文龍出任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一職以來,學會工作亮點頗多。學會積極對接省科協和省內各紡織產業地市區,牽頭成立了省科協新材料新能源聯合體,組建了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金華蘭溪紡織產業服務站,承辦了第十七屆長三角科技論壇紡織分論壇,后續的第十八屆長三角科技論壇紡織分論壇、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等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問:您對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未來的發展有何設想和規劃?
答:紡織科學與工程是浙江理工大學的優勢特色學科,而我們省紡織工程學會的秘書處就設立在浙江理工大學,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作為有擔當、有使命的學會,要履行社會及產業發展義務,承擔相應科技協作的責任。學會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載體和窗口,要積極凝聚紡織專業人士,服務地方經濟,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兩山”理論的指引下,在浙江省創新發展的需求下,紡織產業在實現“碳中和”和“碳達峰”的目標中要有自身的責任和擔當。浙江作為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如何實現產能轉移,輸出先進技術也是我們學會可以推進的重要工作。
在“科創之江百人會”成立之后,浙江省科協新材料新能源學會聯合體成立大會又在浙江長興召開了,不同于百人會的專家身份,周文龍以聯合體的第一屆主席的身份參加并主持會議。學會聯合體是扎實推進“科創中國”浙江全域試點,深化“強學會”改革、推動組織創新、提升學會服務能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一項重要舉措。“萬事開頭難”,在聯合體開局之年,如何扎實推進聯合體工作,是周文龍作為主席首要解決的難題。對此,周文龍表示說:“聯合體的成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問:聯合體成立的開局之年,如何在其他成立的聯合體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特色化和創新性的聯合體?
答:我們聯合體由新材料新能源兩大交叉領域共21家學會組成,要打通分隔,實現行業的融合,以集成創新為目的,學會之間要加強溝通聯絡,實現信息交流、思想交融與碰撞。為聯合體秘書處成員“走出去”創造條件,最終聯合體要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資源是要靠創新思維去爭取和發展的,成果是靠大家共同努力的,因此我們要積極組織工作,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對接科技部門、上級部門,作出有質有量的工作成果。
4月21日上午,溫州理工學院干部教師大會舉行,宣布學校領導班子到位,溫州理工學院正式揭牌。省委決定,周文龍同志任溫州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提名為溫州理工學院校長。溫州理工學院的正式揭牌對溫州市具有重大對意義,不僅填補了當地沒有理工類本科院校的空白,在服務地方發展,培養應用型產業人才上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浙江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到溫州理工學院校長,這不僅僅是崗位的輪換,對周文龍來說,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也更大了。
問:您之前是浙江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如今作為溫州理工學院校長,請問這兩者身份轉換之間,對您來說有什么不一樣嗎?
答:這兩個身份對我來講區別還是很大的。作為浙江理工大學的副書記,之前是分管一塊工作,而現在則是以一個統籌的角色去管理溫州理工學院的方方面面。溫州理工學院是省屬地方管的高等院校,是溫州市委市政府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一環。地方政府對學校的辦學期待很大,學校的發展任務非常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結合溫州的經濟發展狀況,將培養實用性、技能性和職業性的人才作為辦學目標,為地方經濟輸送創新性人才。同時要保持超前眼光,以國家發展視野去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要接地氣,從浙江服務地方布局的總體考慮,實現人才引進,地方對接。當然,從浙江理工大學到溫州理工學.院,也離不開“浙理”的支持。
問:您作為溫州理工學院校長、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省科協新材料新能源聯合體第一屆主席,這三者之間應如何實現融通發展呢?
答:在我看來,溫州理工學院、學會以及我們的聯合體這三者是可以互補且融合的。學會依托浙江理工大學,擁有學術背景等各方面的優勢和發展潛力,發展前景廣闊;聯合體擁有兩名院士擔任名譽主席,同時還設立了專家委員會,我相信在專家們的支持之下,開展學會聯合體工作會十分順暢;溫州理工學院作為溫州第一所理工類的高校,未來也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我會積極尋找接口,努力實現對口,促成三者的深入合作,實現融通發展。帶著初心和使命,在事業奮斗的征途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