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市民、各位企業家:
為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體現杭州新擔當、新作為,杭州市委市政府擬制定出臺《關于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將《意見》征求意見稿在“中國杭州”政府門戶網站(www.hangzhou.gov.cn)公示征求意見,以充分聽取民意、廣泛匯聚民智、接受社會監督,促進決策民主性科學性。
廣大市民和企業家可以在網頁上點擊瀏覽《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意見與建議。意見反饋方式:可以在頁面直接點擊提交意見,也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szfyjs@hz.gov.cn。
公示時間自2019年9月10日起至9月19日18時止。
感謝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中共杭州市委辦公廳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九年九月十日
關于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持續推進杭州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現就實施杭州“新制造業計劃”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及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舉措,是順應杭州發展趨勢、補齊工業短板、增強發展后勁的必然要求。“新制造業計劃”的核心內涵,是推進杭州新時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總的要求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堅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目標,堅持增總量、優存量、促增量、提質量,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夯實產業基礎為根本,加快培育、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全面整治“低散亂”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形成數字經濟與制造業“雙引擎”,再造杭州發展新優勢。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250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800億元,年均增速10%;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速15%,其中工業技改投資達750億元,新引進項目投資達75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千億元以上企業5家,百億元以上企業30家,十億元以上企業4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8000家,制造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全市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30家、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4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0%,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5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45家。
二、明確制造業發展重點
(三)培育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努力在人工智能、5G應用、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部分細分行業走在全國前列。每年招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100個以上。通過5年左右時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達50%以上,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應用萬億級產業集群1個,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數字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5個,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應用、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機器人、增材制造、工業設計等百億級產業集群10個以上。
(四)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機械、化纖、化工、橡膠、紡織、服裝等傳統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保持全國領先,紡織化纖、精細化工、電氣機械、食品飲料等4個千億級產業的發展質效得到全面提升。
(五)保護傳承經典產業。保護傳承絲綢、茶葉、工藝美術、中藥等特色產業,推進時尚產業發展,努力打造一批歷久彌新的歷史經典產業。加快老字號保護立法工作,將都錦生、王星記、張小泉、胡慶余堂、張同泰、朱府銅藝等老字號納入保護范圍,建立老字號品牌保護、傳承、發展機制。
(六)全面整治“低散亂”企業和淘汰落后產能。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以整治促規范、以存量引增量、以低效換高端。畝均工業增加值、畝均稅收年均增長7%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污染物排放量、用水量明顯下降,節能減排主要指標優于全省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對各區、縣(市)淘汰落后的產能項目,市本級財政按照不超過屬地政府支付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設備資金的30%給予一次性補助,對用于制造業再投資的補助比例增至60%。
三、鼓勵企業做優做強
(七)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勵企業腳踏實地、心無旁騖、堅守主業、專注實業,圍繞高質量發展方向,堅持科技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和技改力度。推動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實業主業集中。支持龍頭企業在回歸主業、做強實業方面勇于擔當、做好表率。引導企業樹立“以質取勝”的戰略意識,打造一批具有一流質量標準和卓越品牌價值的拳頭產品,打響“杭州制造”“杭州創造”品牌。
(八)支持企業上規模。深入實施“鯤鵬計劃”,建立千億級龍頭企業、百億級骨干企業培育庫。對制造業年營收首次達到50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5億元的企業(以集團匯總統計且在杭制造業營業收入占比不低于50%,或以在杭制造業營業收入統計),市本級財政分別給予2000萬元、800萬元、4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的獎勵(進檔的獎勵差額),對首次達到1000億元企業的獎勵,實行“一企一策”。年營收超過1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企業,連續三年實繳稅收增速保持10%,當年增長超10%以上部分形成的市區(縣、市)地方貢獻部分全部獎勵。推進小微企業上規升級,對首次上規企業給予1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上規后連續三年在規企業再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對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省級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的獎勵。深入實施企業上市和兼并重組“鳳凰行動”計劃,引導企業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型制造業企業通過“科創板”上市融資,提高核心競爭力。(具體參照《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落實“鳳凰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杭政〔2018〕14號))
(九)助推企業科技創新。將“市高企”納入“雛鷹計劃”培育工程體系,對新認定的“市高企”每家給予20萬元培育經費資助和享受貸款貼息補助。對申請“國高企”認定,并通過省級評審(含重新認定)的企業,給予20萬元申報補助;對獲得“國高企”認定(不含重新認定)的企業,在享受申報補助的基礎上再給予40萬元獎勵。實施科技型企業研發補助政策,對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不受規模限制),按不超過該企業當年研發費用新增部分的2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200萬元。對填補國內自主產業鏈空白的高新技術研發項目,并列入市重大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的,按項目研發投入的2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在杭高校院所及新型研發機構牽頭完成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或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杭產業化并在兩年內實現年稅收貢獻500萬元以上的,分別給予獲獎團隊500萬元、100萬元獎勵。
(十)推動企業技術改造。鼓勵企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為主線,采用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對實際完成投資額1000萬元(設備、外購技術及軟件投入)以上的技術改造項目,實施分類分檔支持,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應用、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項目給予實際完成投資額的20%、不超過1億元的補助,其他項目給予實際完成投資額的10%、不超過5000萬元的補助。對經認定的實際投資額少于1000萬元(設備、外購技術及軟件投入)的攻關項目,按項目實際投資的20%,每個項目給予不高于100萬元補助。推進數字化改造“百千萬”工程。對企業購置工業機器人,按進口、國產機器人每臺分別給予設備購置額5%和10%的資助。對經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基礎性工業互聯網平臺,按照資助額度給予同比例資助;對經認定的國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的一次性財政獎勵。組織開展智能制造應用項目試點示范,對經認定的示范項目給予30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
(十一)全面提升品質標準。實施新一輪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到2025年,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6%,實現中國質量獎零突破,獲得浙江省政府質量獎10家以上,制定實施“浙江制造”標準500個。對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浙江省質量獎(提名獎)、市政府質量獎(提名獎)的單位,分別給予500萬元(提名獎300萬元)、200萬元(提名獎150萬元)、100萬元(提名獎30萬元)獎勵。支持企業主導和參與標準制(修)訂,主導制定完成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分別給予不高于100萬元、30萬元資助;主導修訂完成上述標準的,按主導制定完成額度的50%資助;參與完成國際標準制定的,每項給予不超過20萬元資助。加強知識產權強企建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質量,開展知識產權貫標,培育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提升制造業企業商標品牌培育、保護、運用意識和能力。以工業設計賦能制造業,對獲認定的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省級重點企業設計院,按照資助額度給予同比例資助;對獲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對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給予50萬元獎勵。
(十二)鼓勵杭產品在地應用。發布《杭州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優質杭產品推薦目錄》。對首次投放市場的創新產品實施政府首購政策,加大對首購首用新產品新技術的支持力度。建立首臺(套)產品應用激勵機制,完善首臺(套)產品扶持和保險補償機制,對省級認定的國內、省內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項目,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的資助。對首臺(套)產品應用企業給予10%、最高不超過300萬獎勵。組建優質制造企業聯盟,搭建“杭州制造”展示平臺,加大杭產品應用推廣力度,鼓勵總承包企業采購優質杭產品,總采購額達到5億元以上,杭產品占總采購額50%以上的,按實際采購杭產品發票額的1%予以獎勵。鼓勵支持制造企業和優質電商平臺聯動提質,讓更多杭州制造企業成為優質電商平臺供應商。對年交易額達到100億元以上,且銷售的杭產品交易額占比達到30%以上的平臺,給予500萬元獎勵。
(十三)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引導企業加大“一帶一路”新興市場開拓,支持企業參加“一帶一路”重點展。進一步擴大出口信保額度和覆蓋率,加大信保支持力度。支持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積極參與雙反案、知識產權保護等各類國際貿易案件。每年對制造業企業有計劃地開展出口退稅、品牌申報、海關業務等專業培訓,培訓企業1500家次以上。
四、高效配置要素資源
(十四)加強土地要素保障。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市場配置作用,加強工業用地出讓全生命周期管理。嚴守全市工業用地規模300平方公里底線,每年新出讓的工業用地(不含創新型產業用地)占年度出讓土地的比例不低于30%。存量工業用地確需改變用途的,應經市經信局審核同意,按照“改一補一”“先補后占”的原則確保總量動態平衡。每年盤活的低效用地,優先支持工業發展。統籌銜接相關規劃,對規劃已由“工業用地”調整為“非工業用地”但五年內暫不實施的區域,評估后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小且環境風險可控的技改項目及省市重點新建、擴建工業項目,經屬地政府同意后實施。支持企業“零土地”技術改造,在符合城鄉規劃和相關技術規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工業用地容積率不設上限,放寬綠地率等指標限制;現有工業用地(不含創新型產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返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按照不高于同類城市平均標準,對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實行動態管控。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工業用地,鼓勵采用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方式供地,鼓勵各類園區采用先租后售方式供應工業標準廠房。
(十五)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組建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籌集運作好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1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投向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市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將引導基金規模擴大至50億元。完善在杭金融機構評價激勵機制,將“參與政府產業投資基金情況”與全市公款競爭性存放相掛鉤。大力實施“融資暢通工程”,促進增量、擴面、降本、保質,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制造業企業效能,打通制造業企業融資的“最后一公里”。支持大型商業銀行增加制造業企業中長期貸款,幫助優質制造業企業發債融資。切實發揮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作用,重點加大對信用評價優良、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制造業企業信貸投放力度。建立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鼓勵擔保機構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支持。
(十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落實“人才生態37條”,加強人才政策精準供給。實施青年企業家培育計劃,遴選20名領軍型青年企業家、100名新銳型青年企業家,建立杭州市青年企業家英才庫。對年薪(稅前)30萬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實施財稅支持政策。對在杭年度繳納稅收1億元(含)以上及西部區縣(市)繳納稅收2000萬元(含)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根據納稅規模給予若干技術及管理崗位的人才名額(1億元(含)—3億元、3億元(含)—5億元、5億元(含)以上,每年分別給予10個、15個、20個人才名額;對西部區縣(市)2000萬元(含)—5000萬元、5000萬元(含)—1億元的企業的制造業企業,每年分別給予5個、10個人才名額)。經行業主管部門審核后可享受人才落戶、子女入學、購買首套住房、車牌競價補貼等待遇。對在杭年度繳納稅收5億元(含)以上制造業企業經營管理及技術人才,可認定為相應類別的高層次人才并享受人才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利用自有存量工業用地,按照不超過總用地面積7%、總建筑面積15%的標準建設職工租賃房(含行政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對在杭年度繳納稅收額5億元(含)以上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原則上允許在面積不超過30畝、容積率不超過2.8的居住用地上自建人才租賃房,以中小戶型單身公寓為主,70平方米建筑面積以下住房套數占項目總套數比例一般不低于80%;人才租賃房按單一產權辦理不動產登記,并注記“不得分割、銷售、轉讓”。屬地政府(管委會)指定機構或國有獨資(控股)公司可在園區范圍內利用工業用地集中建設職工租賃房。
(十七)優化環保和用能準入。根據產業需求,科學布局工業表面處理等必備工藝環節的集中區域。推動“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工作向區縣(市)級產業平臺、小微企業園延伸,對已完成區域規劃環評及審查的平臺,其負面清單外的項目環評可降低一個等級管理。進一步優化固定資產節能評估流程,全面推行“區域能評+能耗標準”改革,對負面清單外的項目實行承諾備案管理;其他項目屬杭州市級權限的,節能審查權限下放至區縣(市)。
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十八)落實深化減稅降費舉措。落實國家增值稅改革措施,稅負只減不增。抓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落實,確保快速落地。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鼓勵促進就業。執行國家、省降低電價有關政策,對煤改氣企業繼續實施優惠氣價政策,使涉企收費真正降下來,提升企業獲得感。
(十九)加強平臺建設與提升。推進全市35個重大產業平臺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按照“一平臺一主業”要求,聚焦重點產業鏈,建成5個以上“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按照特色小鎮理念整合提升原有產業園,確定并建設15個升級示范園,經認定給予每個1000萬元獎勵。各區(縣、市)每年新建或改造提升2—3個制造業小微企業園。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新建制造類小微企業園,給予建設主體不超過200萬元獎勵,經區(縣、市)政府批準后,可按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分割單位進行產權分割,轉讓給產業鏈相關企業。全面實施小微企業園績效評價。對制造業產值占比超過50%的小微企業園,績效評價結果為優秀的,給予運營主體200萬元一次性獎勵;制造業產值占比連續三年超過50%、績效評估優秀的,再給予500萬元獎勵。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共享,到2025年布局4—5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按其新購置研發設備總價的50%進行補助,單個平臺補助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規劃建設高新技術孵化成果轉化園20個。對經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市本級財政分別給予1億元和1500萬元資助。鼓勵園區、龍頭企業、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建設公共檢測檢驗中心、公共資訊服務中心,給予最高300萬元支持。進一步促進科研儀器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推進科技創新券在長三角范圍內通用通兌。
(二十)統籌產業招商與產業轉移。推進全市統籌招商,建立招商信息共享平臺,完善項目首報首談制,建立項目落地導向目錄,推動重大項目全市統籌布局。構建市域產業轉移機制,鼓勵產業溢出區和龍頭企業與縣(市)合作共建產業化基地,支持轉移產業優先在市域內落地。因城市化需要搬遷、征遷的企業,不屬于必須淘汰的落后產能,屬地政府必須幫助落實新的發展空間,資金補助與落地項目掛鉤。對市域內整體轉移的工業項目,統計數據、企業稅收及存量稅收區級留存部分歸遷入地,對于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由遷入地和遷出地具體協商稅收利益。項目考核加分分別計入遷出地和遷入地當年度的招商引資業績,不得追溯已兌現的獎補資金和其他優惠政策。制定全市“擬外遷企業清單”并實施動態服務管理,強化各區(縣、市)黨委、政府安商穩商富商責任。
(二十一)完善企業服務機制。推進企業服務常態化,完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聯絡員制度。對市、區縣(市)龍頭骨干企業,由市本級和各區縣(市)領導負責聯絡。每年抽調優秀干部進駐服務重點企業,進駐服務時間認定為基層任職經歷。首批全市確定100家重點企業進行試點。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對標國際一流,以企業開辦全流程“一日辦結”改革為突破口,真正實現“一件事”“跑一次”,為制造業企業在投資落戶、開辦經營、工程項目審批、資本市場對接等環節提供優質高效、便利化的政務服務。
(二十二)營造氛圍提振企業信心。每年召開制造業發展大會。完善先進企業、優秀企業家激勵機制,設置年度十大突出貢獻企業家、年度納稅百強工業企業等獎項,持續開展“杭州工匠”評選,在年度制造業發展大會上進行表彰獎勵。加強輿論引導,大力宣傳制造業企業的先進典型和突出貢獻,宣傳新制造業計劃的各項行動和舉措,凝聚全社會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二十三)加強政策整合與資金統籌。對現有產業扶持政策予以整合,明確責任單位,合理界定職責,原則上一類事項由一個部門負責。建立項目扶持會商機制,形成政策扶持合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市委市政府制造業發展專題例會制度。在資金安排上,堅持“市區共擔、突出重點”原則,推動市區共同發力,對重點項目由市區按1:1分別承擔,其他涉及財政資金支持的政策,采用“區縣(市)財政精準支持,市財政相應獎勵”的方式予以兌現。
本意見自印發之日起實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同時,對之前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涉及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意見作全面梳理、整合,原意見與本意見不一致的條款,以本意見為準。
(來源:杭州政府網)